手机教育网

手机版

首页 > 教育时讯 > 正文

盘点2013:关注弱势群体 用心关爱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2014-01-15 有人访问 

    编者按:2013,教育正书写着一篇篇温暖人心的民生文章。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份份改革纲领正式出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主题贯穿全年,正在成为党和国家的坚定行动。

  回眸2013年,郑州教育积极探索,开拓创新,重点突破、试点先行,改革的脚步坚定有力。内涵发展、教育均衡、高中特色发展、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等一个个字眼,无不贯穿着教育系统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年。2013已成为历史,历史因为事件而存在,而在过去一年中涌现的各种事件让我们记住了2013年,也记住这一年郑州教育人为了教育事业继续在探索中前进。

  郑州教育信息网特此盘点2013年郑州教育发生过的那些事,今天推出盘点2013之七:《关注弱势群体 用心关爱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关注弱势群体 用心关爱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郑州金水区柳林七小孩子们在课堂上

关注弱势群体 用心关爱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郑州市柳林七小同学们在课堂上

关注弱势群体 用心关爱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放学后,柳林七小外来务工子女在学校“微笑吧”绘画。

关注弱势群体 用心关爱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放学后,柳林七小外来务工子女在学校“微笑吧”下棋。

关注弱势群体 用心关爱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郑州二七区汉川街小学老师用热水帮助外来务工子女洗手

关注弱势群体 用心关爱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二七区汉川街小学王敬业老师带着学生学习做家务,叠衣服、缝扣子、包饺子、十字绣等。

关注弱势群体 用心关爱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汉川街小学孩子们放学后在学校的“阳光童乐苑”里看书

    (本网讯 记者 孙宏伟)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建立活动之家、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校都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资助体系……2013年,郑州市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关注和关爱每一个孩子。

  顺利入学,让每个外来务工子女都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机会

  金水区柳林七小是一所由政府支持投资兴建的村办小学,主要生源来自辖区内村民的子女,但由于近年来城市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涌入我们这个城市,促进城市发展建设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孩子入学难。学校克服困难,只要是符合规定条件的外来务工子女都享有和本村村民子女相同的入学权利,让他们在柳林七小这个大家庭中接受相同的教育。

  二七区汉川街小学地处二七塔下,繁华的步行街旁,旁边居住的家庭成分较复杂、地域、民族差别大,现有学生331名,其中流动儿童占学生总数的86%,学校不但保证了辖区全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通过充分挖潜、建设服务型团队,倾心为流动儿童营造一个温暖的家。

  据市教育局基教处负责人介绍,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上,我市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按照相对就近分配到相关学校。2013年,随迁子女全市义务教育在校生23万多人,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有21万多人,占全部人数的91.5%;随着经济的发展,主城区的随迁子女所占比例更高,市内初中随迁子女人数占录取新生的36.05%。市内小学随迁子女人数占录取新生已达40.3%,其中管城区高达52.13%。

  “微笑吧”、阳光童乐苑给外来务工子女一个温馨的家

  柳林七小80%以上是外来务工子女,为了让孩子们放学有地方去,学校就专门腾出来一间教室,为他们设立了“微笑吧”,这里配备了桌椅、丰富的书籍、各种体育器材、手工文具,同时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现代化设备,“微笑吧”用先进设备架起与世界连接的桥梁,让学生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它的建立为农民工子女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生活、娱乐的条件。真正成为了农民工子女的温馨家园,孩子们在获得关爱的同时也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帮助他人。

  流动儿童更需要的是从生活和心理方面的深层次关爱,才能让他们有真正的归属感。汉川街小学以“阳光童乐苑”为契机,在区妇联和区教体局的指导下建设“阳光爱心驿站”,是一个以关爱生活和心理咨询为主题的活动室。小小的房间多彩的书架、精巧的桌椅、沙盘和可爱的玩偶布置的非常精致。给人一种舒适、放松的感觉。

  汉川街小学只是二七区教体局关爱流动儿童的一个缩影。全区70多所学校共结成了9个教育发展共同体,每个教育发展共同体内都有一所学校接收流动儿童,确保教育公平落到实处;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办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倾斜优质师资等,提升软实力,双管齐下,破解流动儿童融入难的问题;每个接收流动儿童的学校,都建设服务型团队,结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并自主开发了适合本校学生情况的多元课程,让每位流动儿童都能按需选学。   

  好老师,让外来务工子女感受到人间处处有真情

  务工子女在学校接触最多的除了同班同学之外就是一位位可亲可敬的老师,细心、耐心的教导,充满爱心的灌溉,每天都会有动人的故事上演。

  柳林七小美术学科的徐梦珍老师是一个细心的老师。在教学时,一个很有艺术天赋却爱哭的孩子引起了她的关注,通过和班主任交流,了解到这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没有父亲,忙碌的母亲没有时间管她。徐老师知道她特别喜欢画画,就让她加入学校的美术社团,参加各种绘画比赛和活动。终于,机会来了,孩子的一幅作品通过老师多次的讲解和沟通参加了金水区教体局举办的《少年梦 中国梦》绘画、书法比赛并荣获了铜奖。从此以后,爱哭的孩子变得阳光开朗,充满自信。

  汉川街小学的李国芳是第一个上课前为孩子们洗手的女教师。她观察到很多学生卫生习惯差,她每天都要接几盆温水给学生们洗手,其他老师在她的带动下,也端起了那充满爱心的小水盆。一个小水盆,一个洗手的小举动,传递的是讲卫生的好习惯和汉川教师浓浓的爱生之情。

  王敬业是第一个带学生学习做家务的老师,叠衣服、缝扣子、包饺子、十字绣……她不仅将知识和智慧传递给学生,还将生活的本领交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学生学会使用自己的能力予以完成,学会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教师的培养之恩。

  “教育就是播种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学校要求在工作中尊重学生,以平等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师更要细心呵护,给予更多的关爱,内心的帮助他们,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进步”,柳林七小的校长常凯说。

  积极推进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建设 全面落实资助政策

  2014年1月4日,第四批天明博爱奖学金在郑州四中发放,评选出来的200名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每人获得2000元的奖学金,共计40万元。

  为更好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市教育局积极推进各县区学生资助机构建设工作,截止2013年11月底,全市16个县区均已经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并有14个县区如期开展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共为222名学生发放了助学贷款,涉及金额131.94万元,确保了我市考往省外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

    2013年我市努力惠及特殊贫困群体。发放各类资助金5.42亿元,惠及学生170.71万人,全市无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发放贫困农村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1949.5万元,惠及贫困寄宿生3.06万人。保障自闭症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全市共114名自闭症儿童顺利入学随班就读。

  据市教育局党委委员王巨涛介绍,“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郑州市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又通过困难家庭学前教育资助、对考取高中、大学的低保、低收入家庭学生一次性救助等一系列助学政策的实施,建立起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捐助为辅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资助全覆盖。”

  小结

  为了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是市教育局一直所倡导的核心理念,一间“微笑吧”不但让学生放学之后有了去处,更是连接了家校之间的感情,一盆热水洗掉的不单单是灰尘,更是温暖了一个个孩子的心,关注每一个孩子,让每一朵“花儿”都绽放,郑州教育人一直在努力。

  相关链接:

  2013年我市超额完成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任务 教育资源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郑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 引导学前教育优质多元发展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2013郑州中职教育深入发展实现新突破

  立德树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美大爱抒写师者情怀

  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生为本 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生长”

 责编:向敏  打印
相关新闻
     已有条评论
      
    关于我们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 | 网站备案 | 教育网站导航
    © 2001 - 2013 版权所有:郑州教育信息网 地址:郑州市南阳路314号 邮编450053 豫ICP备10019805号-1
    市教育局办公室:66976996 传真:66961519 信息中心:66955375 机房:66995447 传真:63951012